2005高考直通车(65)
本报讯 (记者 田家鹏 佘峥)今年福建省高考实行知分填报志愿,有人形容这种志愿的填报方式,要求考生至少是“招办主任级”,那么招办主任对如何知分填报志愿有什么高招吗?省高招办主任林其天昨日在福州市高招办召开高招填报志愿指导会上,讲授了知分填报志愿的三个诀窍。
诀窍 1 要留有余地
这段时间,招生部门反复强调:高分扎堆是知分填报志愿的典型风险特征,考生填报志愿时一定要更加谨慎。不少家长对此大为不解,认为招生部门的担心是多此一举。
林其天解释,往年由于采取估分填报志愿,一些高分考生估分不准确,加上心理上的不确定因素,还可分流一些生源,而知分填报志愿后,一个原本只能上一般学校的考生如果意外考了高分,他一定不会仅仅满足于报考一般学校,而高分考生更不用说了,这样非常容易出现报考学校过分集中或生源不足的现象。所以,今年从某种意义上说,若不能很好引导,“扎堆”、“撞车”问题会更突出。
林其天对此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考生和家长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迷信专家、权威人士和各种各样的指导文章。二是,慎重对待自己的选择,留有余地。尤其是临界线的考生,由于在分数、切线、分数段都出来了的情况下才填报志愿,更容易使这些临界线考生感觉良好。一看自己正好搭在线上,再看看想报的高校去年录取线正好也是这条线,就大胆报了,其实这是冒了极大的风险,没有人能算的那么准,若录取线出来高出了一、两分,那又该何去何从呢?!所以说一定要留有余地, 不要斤斤计较。三是,如果第一志愿已经是甘冒很大风险,那么余下的参考志愿要选择好,要有合理的梯次分布,不然第一志愿走不了,后面的志愿也走不了。
诀窍 2 占有信息
和往年相比,今年占有信息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重要。
林其天认为,可以通过两种渠道了解信息,一是根据教育部开发的“学信卡”。先确定学校,然后根据自己是文科还是理科,查询学校近3年来的招生情况,如最高、最低分数,在全省的位次与自己估算分数、位次会不会对得上。或是输入自己的信息,如估的分数、位次,看看都有哪些高校可供选择参考,然后打印,家里人可以先商量一下,作个准备。若是想请专家咨询一下,有了这些材料,问起来也会有的放矢,不会盲目。
二是和高校建立联系。林其天说,教育部这几年都明确规定,院校必须自主制定招生章程,并向社会公布,这是院校招生的依据,也是办学的一个主要依据。那么,考生一旦填报了这个志愿,就认为你接受了这个招生章程,双方就构成了民事关系。所以,考生事先不了解招生章程,到录取的时候,发现与原来想的不一样,后悔也来不及了。 尤其是一些个性化问题,在阅读招生章程后,如果不理解一定要向院校询问。特别是这几年,高校办学自主权扩大以后,许多学校都增加了个性化的条件,如对体检的特殊要求,还有诸如照顾政策的认同,录取的决定权还是在高校。有的学校还设有志愿级差和专业级差,不看清楚,不问清楚,是要吃大亏的。
他建议考生可以根据招生计划本上公布的网址与学校建立网上联系,也可以打电话去请教一下。
诀窍 3 不要扎堆热门专业
林其天认为,填报志愿时要尊重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特别是选择专业。家长不要到处打听所谓的热门,第一位要关心的是孩子今后想干什么。如果孩子没有考虑这些问题,可以找个时间,大人、小孩一起坐下来沟通、探讨一下。这样可以避免以后上了大学,因自己不甚了解,对专业知识估计简单,到了大学跟不上;或学的东西不符口味,越学越枯燥,越学越差。
他说,家长只能当参谋,不能包办代替。毕竟人生道路还是靠孩子自己去走。老师在做指导时也要尊重学生,当好参谋。
此外,他认为,考生选择地方也要考虑自身条件。这几年我省也发现有的考生考上后因身体原因、水土不服而退学、休学、转学。
考生要慎重对待自己的选择,留有余地。(本版图片均由姚凡摄)
新闻链接
今年高校计划在我省招收本科生7.7万多人,高职高专11万多人,有关各批次的招生计划和录取率,请见以往本报高考直通车的报道。
